Skip to content
Free delivery for purchases over HK$1200
Free delivery for purchases over HK$1200
陳釀傳統東西有別

陳釀傳統東西有別

講起葡萄酒,特別是葡萄酒的釀造,人們總會想到橡木桶,以橡木桶熟成的酒是一方傳統,但就不是最古老的法門,更不是唯一。

釀酒用的各種熟成媒介

釀酒用的熟成媒介種類很多,水泥槽和不鏽鋼缸都很常見,近年,或許是有點復古風潮,在法國不少酒區,都有試用陶土製成的罐子去釀酒,布爾岡也不例外,少數酒莊正在嘗試,但暫時還是看不到可以普及使用的有利因素。
人們在追求差異化,有復古的,自然就會嘗鮮的。有釀酒人認為陶罐的微細氣孔容許很低程度和很緩慢的氧化還不夠,索性使用玻璃缸,即大型的玻璃瓶,完全隔絕空氣從缸體進入容器裡,進一步減低氧化過程;玻璃瓶一派又會說,因為玻璃中性,釀酒過程中不會因器具的本身味道而影響酒味,最能如實反映風土云云。


水泥槽是布爾岡常見的陳釀媒介之一,釀酒過程中不會影響酒的味道,微細氣孔容許緩慢的氧化,厚重的槽身是最佳的天然隔熱體。

《法國葡萄酒直送》的合作酒莊Domaine Rossignol-Février,近年試驗以玻璃缸陳釀其旺尼Volnay一級園Sous la Chapelle。

布爾岡酒不論酒色和形態,紅、白或粉紅,有汽泡沒汽泡的,很多時都會採用橡木桶去熟成,普遍性就會因地區和酒款而有差異,但其實在其總數達84個原產地命名保護的規定下,卻又鮮有提及必須使用橡木桶去熟成的條文。
因此,要是有酒莊使用水泥槽、不鏽鋼缸,又或並不是橡木而是另一種類原木製造的木桶去釀造布爾岡酒,那怕是特級園Grand Cru,其實都合規合法。

布爾岡以橡木桶釀酒的傳統

橡木桶釀酒,在布爾岡是一個傳統,不是前提條件。
任何熟成媒介都有本身的優缺點,橡木桶的廣泛應用既是歷史的選擇,也是綜合價值的展現,是以在現今的釀酒業中,作為熟成媒介,幾乎是一枝獨秀。木桶的優點很明顯,不易破碎之外,又因為是橢圓形的關係,可以翻動轉動,一般容量兩百多公升或以下的,都會有利搬運,至於為酒所加入的另一層風味,究竟是不是客觀的優點,就姑且不談了。


位於上博納丘Hautes Côtes de Beaune Nantoux村的Domaine Charles Père et Fille分別以傳統陶罐terracotta amphore 和特製的陶罐形橡木桶陳釀其Bourgogne Hautes Côtes de Beaune紅酒,釀酒師Pauline解釋,蛋形的陶罐有助酒液循環流動,大大減少沉澱物的積聚。兩款同樣是2022的紅酒,以terracotta陳釀那款相對簡單直接,以陶罐形橡木桶陳釀的Cuvée de Menhir則多一點層次,入口更複雜圓潤。

此外,在巧匠的手中,橡木桶可以做大做小,比較切合葡萄產量細小和不穩定的產區如布爾岡的實際需要。法國的木桶製造業都是高度專業,同時又高度分散的,在布爾岡,木桶商會為買家提供主流228公升容量稱為la pièce bourguignonne的標準桶之外,也會提供一半,以至四分之一和八分之一容量等多個選擇,雖然這些都不是主流,但卻是恒常之選。
布爾岡酒的釀造,在使用新橡木桶的比重一環上,也許遠比一些酒區要低,但自古以來都是採用橡木桶去熟成釀酒的;今天有諸如陶罐的再度使用,其實是反布爾岡,或者說是反法國的傳統。


每年11月中在博納舉行的濟貧醫院慈善拍賣會的「主席拍品」La Pièce des Présidents,就是228公升容量的la pièce bourguignonne標準桶。

作為一個載具,木桶的應用可以追塑至耶穌出生之前,不少人相信,在現今法國地方的住民高盧人在公元前幾百年就以木桶盛載液體;另一方面,羅馬人將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帶到高盧去,及至凱撒大帝征服高盧,他的繼任者奧古斯都Augustus在距離現今布爾岡博納Beaune和夏隆Chalon-sur-Saône不遠的歐坦Autun建城。羅馬人眼見高盧人木桶盛器這個好物,就推而廣之,完善一下生產,後來布爾岡酒的儲存和運輸,順理成章,就是採用橡木和其他樹種所造的桶子;所以,橡木桶的應用,在布爾岡的釀酒歷史中,從來就是一份子。
羅馬帝國盛極一時,橡木桶的製作,自然又會傳到帝國各地,相信高盧就不會壟斷橡木桶的生產了。
至今,橡木桶的生產製作,在歐洲多個產酒國都有,只是規模較小,產量十分有限,故就比較少在國際市場出現。事實上,在葡萄酒界很受推崇的法國橡木桶行銷國際,卻很少聞說法國以外的橡木桶能夠大規模打入法國市場。

三百多年的法國橡木業非競爭對手能望其項背

我們在2024年11月29日《三百多年的法國橡木業》一文中提到過法國橡木桶業得以興盛的原因,關鍵是原材料,除了「風土」一個解釋之外,客觀因素是橡樹的樹齡高。三百多年前法國王室就在國家森林廣植橡樹,原本是要來造船艦,爭做海上霸主,結果霸主做不成,卻因樹齡高的橡樹木材紋理細密,以之造桶釀酒,風味猶佳,誤打誤撞之下,為法國挽回不少顏面,國家利益攸關,惠及今世。據知在法國真正用來造橡木桶的品種,常見的就那兩三個。
後來,法國革命之後行共和制,有識之士優化林木資源管理,現時法國的國家森林由專局負責,適度開發採伐,行可持續發展之道。
橡樹廣泛見於溫帶地區,是世界性的樹種,但我們讀古文卻很少讀到橡樹。原來橡樹只是泛稱,科學一點的講法是殼斗科,櫟屬,下分五百個品種以上,我國當然也有不少原生品種,據「中國科學院」估計,中國的櫟屬植物就有約六十種,是櫟屬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。


中國的櫟屬植物約有六十種,是櫟屬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。

說來有趣,在中國,民間長時間為櫟樹冠上污名,它跟另一樹種,俗稱臭桐的樗成了患難兩兄弟,就連出名豁達,詩文書畫都頂流的蘇東坡要自歉時都寫道:「常恐樗櫟身,坐纏冠蓋蔓」!樗櫟兩樹種成了「無用之木」,說人樗櫟庸材,就是駡人無才。當然,中國也出了不少大智者,莊子就在不同的文章中為兩樹平反,批評那些不知道理的人不識大用,或者「無用之用」。
中國沒有製造生產橡木桶的傳統,事實上,多見於歐洲用來造木桶的橡木品種都不是中國原生品種,在《中國植物志》上查不到在法國備受青睞,俗稱無梗花櫟le chêne sessile、學名Quercus petraea的品種,但另一品種le chêne pédonculé、學名Quercus robur的就由歐洲引栽,並正名夏櫟,在新疆、山東等地小規模種植。
酒是一種充滿淵源故事的飲料,既是文化的載體,又是歷史的使者。東西方文化底色不同,發展過程不一樣,可以在酒的熟成儲存中都反映出來。中國先以陶再以瓷做載器用了千多年,是一方傳統,只是較少用之於釀造和熟成葡萄酒而已,在西亞地區,人們以陶罐釀造葡萄酒,又是另一方傳統。



Next article 回顧布爾岡奇蒙五十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