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et 10% off your first purchase! Code: 1STORDER

萬頃良田黑皮諾
不知是誰,將每年的八月十八日定為「國際黑皮諾日」International Pinot Noir Day,今年就是下周一,就不如趁這個日子,拉雜談一談黑皮諾的事。
黑皮諾是一個很麻煩的葡萄品種,種植時麻煩,病害不少,釀造過程和事後運輸也容易出岔子,飲用時也挑剔,飲酒溫度不對,很容易就會表現不出其所有的優點。有人亦會說,黑皮諾紅酒,對酒杯的要求亦特別高,要甚麼杯肚闊大的,好讓其展現嬌艷香氣云云。
她麻煩,但她漂亮,味美,讓人愉悅。
早一天正享用過一瓶由Bersan PL et JF釀造的依康思「瑪麗安」特釀紅酒Irancy Cuvée Marianne 2018。依康思不屬於一個很尊貴的酒區,但飲落飲落,很有層次,可能令人不解的是,為何它會有一點鹹柑桔之味?又兼具草本如甘草和薄荷之韻?

再早一、兩天,飲用出自夏隆內丘捷菲Givry產區,而由Besson酒莊釀造的同樣是村莊級的捷菲「上鴿舍」Haut Colombier 2022,那又截然不同,此酒充滿成熟水果的飽滿感,富含鄉土氣息,而又味色如一,夾帶著咖啡和朱古力等較為濃郁的味兒。

這些分別,法國人很易就解讀過去:風土terroir。黑皮諾是釀酒人眼中很好反映風土的葡萄品種,它在甚麼地塊上種植,葡萄顆粒就會帶有該地塊特色,這是中世紀修士憑經驗得出的結語。至於怎樣釀造,在那兒釀造,通統會為酒味帶來細緻的影響。
黑皮諾已是一個很國際性的葡萄品種了,在有葡萄種植的各大洲都有其踪跡,不同的組織,可能引用的數字年份不同,又或統計方法有異,究竟黑皮諾的種植有多普及,很難有一個所謂的權威講法。
美國葡萄酒教育資訊機構Wine Folly就引用澳洲阿德萊德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一組2021年的數字,指全球黑皮諾的種植面積有105,480公頃,位列第六;法國葡萄酒資訊網站dico-du-vin將黑皮諾列為「今日」世界第十最普及的釀酒葡萄品種,但就沒有說明資料來源和引用的時間;統計和分析庫史丹索特統計Statistica就將其列為第十二,但這個機構的有關報告早在2017年就發表,現在看來,似乎是舊了一點。
至於全球約十萬公頃的種植覆蓋數字看來又是各方共識,放諸全球,就是低個位數的百分比佔比,較卡本納-蘇維濃或稱赤霞珠的Cabernet Sauvignon、梅洛Merlot 、施哈Syrah和莎當妮Chardonnay等都要低。
法國是黑皮諾大國,約佔世界產量之三成,當然又以布爾岡最受推崇,佔法國的三分之一,也就約是全世界的一成,不過,其實以黑皮諾種植面積計,布爾岡還得屈居香檳之後。
根據香檳酒莊聯盟 Union des Maisons de Champagne,黑皮諾是香檳產區中種植最廣泛的葡萄品種,葡萄園面積超過13,000 公頃,約佔香檳產區葡萄園總面積的38%,甚至超過了其成名地布爾岡。(Photo: The Comité Champagne)
歐洲的中世紀又稱為黑暗時代Dark Ages不是沒有道理的,那時的自然科學發展滯後,葡萄品種自然就沒有很詳細和準確的記錄了。有說,在天主教熙篤會Cîteaux蓬勃發展的年代,亦即11至14世紀時,修士在德國和奧地利都有種植葡萄釀酒,其中就包括黑皮諾,只是類似的說法都查無實證。
還是要從名門望族、封建地主的文獻裡看看。我們曾經看過,今日就如往昔,布爾岡酒的名聲所以能夠遠播,少不了一些推手 (見早前文章:布爾岡從來不乏推波助瀾的人),其中一位,就是在14世紀當布爾岡還是以公國身份出現時,即位布爾岡公爵的「勇敢者菲利普」(注) Philippe le Hardi,在1375年,就有公國文獻記載Pinot Noir,當時又叫Plant Fin,這個年份資料,為業界組織包括布爾岡葡萄酒協會BIVB所廣泛採用,但也有不同的文章採用不同但又相差不遠的年份。
布爾岡酒愛好者一定要認識這位公爵,他一言九鼎,夠魄力,於1395年頒令禁止嘉美Gamay在其領地上種植,就此將嘉美邊緣化去了,開了布爾岡紅酒採用單一黑皮諾釀造的先河。
布爾岡公爵「勇敢者菲利普」Philippe le Hardi 認為嘉美與黑皮諾相比,是一種質量較差的葡萄,因此禁止在布爾岡產區種植。
不過,黑皮諾本身在布爾岡種稙,肯定又要早得多,葡萄種植技術是由羅馬人在羅馬帝國年代帶到帝國各部的,但是否源自現今意大利、希臘、埃及或中近東一帶也不好說,因為釀酒葡萄Vitis vinifera就是經過長時間人工馴化的野生物種,野生葡萄品種的來源可並不單一呢!
就是現今基因分析技術了得,讓人們知道不同的布爾岡葡萄品種如莎當妮、嘉美和阿里哥特Aligoté等等都是黑皮諾作為父親的後代,但黑皮諾的生父生母究竟是誰就沒有頭緒了。
因此,《法國葡萄酒直送》通常只會說,布爾岡是黑皮諾的成名地,而出生地就只好在科學觀之下暫時略而不談了。
布爾岡是黑皮諾的成名地,擁有不少有利黑皮諾的天然環境因素,例如較涼快的氣候和適度的日夜溫差等等,其石灰土基礎貫穿各子分區,也為黑皮諾之所愛;不過,布爾岡的自然挑戰也不少,後春寒的現象容易傷及初發枝芽,坐果期間的潮濕天氣也會誘發菌類的滋長,帶來灰菌白菌等病害。
黑皮諾的葡萄串有著細小的葡萄顆粒,而且應該排列緊密,它的葡萄串形似松果,松果法文是la pomme de pin,古法文是pinot,名稱亦因此而來。
遊走於布爾岡的田園之間,就在這個八月夏天季節,葡萄快要收成時,飽滿結實的黑皮諾葡萄串預示豐收在望,相反,葡萄串鬆散疏落的話,恐怕就非祥兆了!
風味口感方面,籠統地說,黑皮諾的單寧偏低而酸度偏高,偏低的自然糖份,使它釀出來的酒,酒精濃度相對很多法國其他著名產區的佳釀要低,所以飲起來往往有種輕盈感,適宜淨飲,也很好配搭美食。
世界各地的劉伶都對不少知名的布爾岡田園地塊耳熟能詳,也許亦會對布爾岡酒情有獨鐘,但如上文所說,世界各地酒區都種有不少黑皮諾,也能釀造出頂級美酒,只是黑皮諾在布爾岡經過至少千年的大規模種植,基因庫多樣化,加上歷史傳承,造就出一派獨特的風味,同時口味形象多變,不易讓醉客生膩。
在「國際黑皮諾日」這個日子裡,布爾岡酒區可能並沒有甚麼大規模的慶祝活動,因為他們要是選飲紅酒的話,每天都是黑皮諾日。
(注) 法國國家旅遊局官方網站中文通用譯名